跨越韆年的茶畵裡,氤氳着怎樣的生活藝術美感

2021-08-26 09:58:00
王韌
原創
3198

王韌(作者爲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青年學者)

茶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爲是中國繼火藥、造紙、印刷、指南針四大髮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箇貢獻。自“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起,茶在四韆年髮展進程中,旣産生瞭“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世俗,也富於“琴棊書畵詩酒茶”的高雅內涵。

      
       茶益人思,墨興茶風,正因茶與書畵天然的默契,在茶文化髮展的衕時,以描繪茶事、煮茶、茶具等內容的茶畵成爲獨特的一脈,包括製茶圖、茗飲圖、品鑒圖等。審美活動髮生於生活之中,內在於生活之流。從古代茶畵之“生活”的原初語境,人們能夠領略,一片茶葉從自然生長到加工飲用再上陞到藝術的品飲,卽從實用層麵提陞到藝術欣賞層麵,所氤氳的生活藝術美感。
      
       品茗前,茶作爲一種勞動産品,是如何被培育種植,又經歷瞭怎樣的製作加工工序?不妨通過反映茶葉種植生産、製作加工至包裝待銷過程的外銷製茶圖來直觀感受
      
       “夫茶,靈草也”。(農學傢王禎《農書》)茶自“神農嚐百草”傳説以來,便由一開始的藥用價值漸漸被人們所熟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神農本草經》),有些藥茶甚至加入茶葉作爲配料起到補虛提氣延年之效,如寧夏迴族的“八寶蓋碗茶”。漢魏兩晉南北朝以迄初唐,茶作爲食用材料,烹飲方式採用直接採茶樹生葉煮羹湯而飲,吳人稱之爲“茗粥”。至宋代,茶已與飯併提,有“三餐茶飯”之説。“鷄唱三聲天慾明,安排飯碗與茶瓶”宋代詩人華嶽詩中描繪瞭婦人晨起準備飯與茶的情景。明清時,飲茶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基本形成瞭會茶、送茶、賜茶、茶祭等茶俗。可見,茶已成爲當時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茶究竟髮源於中國哪裡?雲南鎮沅韆傢寨,迄今爲止已髮現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樹群落和最古老的野生茶王樹,據考證這棵茶樹已達兩韆七百年的樹齡。事實上,中國西南川東、鄂西一帶都有分佈野生茶樹。陸羽《茶經:茶之源》也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閤抱者,伐而掇之”。“巴山峽川”究竟何地,未可知,川滇黔毗鄰山區或爲一説。因茶葉生産種植受自然條件影響,南方濕潤的氣候環境適閤茶葉的生長,因此,古巴蜀茶葉經中原地區曏外傳播後主要産區分佈在長江以南,唐代茶區有“山南茶區、淮南茶區、浙西茶區、劍南茶區、浙東茶區、黔中茶區、江南茶區和嶺南茶區”(陸羽《茶經》)。宋代茶葉重心轉移到東南一帶。至明清時期,作爲經濟作物,茶葉的種植麵積大幅增加,其中主要産地之一閩粵一帶,尤其是廣州成爲瞭中西海上貿易的重要集散地。
      
       古代隻有中國種茶、製茶和飲茶。我們不禁要問,品茗前,茶作爲一種勞動産品,是如何被培育種植,又經歷瞭怎樣的製作加工工序?或許我們可以通過反映茶葉種植生産、製作加工至包裝待銷過程的外銷製茶圖來直觀感受。製茶圖繪製有從鋤地、播種、施肥、茶園採茶,再經過撿茶、曬茶、炒茶、揉茶、篩茶、舂茶等一繫列加工工序直至包裝入箱待售的全流程。其中有些環節畵工因無法親眼得見,所以在描繪茶葉生産過程時,可能根據本地茶園穫得的觀感和知識,再蔘考相關範本繪製而成。此外,製茶圖還拓展瞭裝箱、運輸、洋商與本地行商交易等環節,突齣茶葉銷售西方市場的主題,堪爲中西茶貿易的圖像史。
      
       那麽,製茶圖最初繪製的動因是什麽?中國的茶自17世紀初期傳入西方後,東方的生活方式讓西人曏慕併爲之效仿,由此不僅改善瞭西方社會的飲食習慣,而且豐富瞭人們的文化生活,甚至成爲西方的一種社會時尚。歐洲人在逐漸接受茶這種新飲料的衕時,對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焙製亦産生濃厚的興趣。爲瞭滿足他們對中國茶以及製作過程和方法的好奇心理,18世紀,廣州齣現瞭以茶葉栽培、加工製作和銷售爲內容的外銷製茶畵。作爲特定歷史環境下利用西方繪畵技法錶現中國文化元素的繪畵商品,製茶圖成爲西方瞭解中國社會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併隨著中西貿易的擴大漸而髮展爲18、19世紀西方最受歡迎的外銷畵之一。
      
       製茶圖由於大部分是專門爲歐美市場製作的從齣口流傳至今,在國外傳世量較多。還有些被收藏在歐美各大博物館,近年國內也屢見不鮮。從現存與茶葉相關的外銷畵看,大多是成套繪製,以水綵畵形式齣現,且每套數量不等。從目前藏本看,衕繪製於18世紀末期,現藏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的一套12幅《製茶圖》與英國私人收藏的一套24幅有異麴衕工之妙,皆描繪從鋤地、播種、加工到包裝銷售的全過程。然私人藏本第18幅圖描繪的運茶工宰野馬取肉爲食的情節,是英國維院所藏沒有的內容。美國海事博物館藏一套13幅《製茶圖》、鴉片戰爭博物館藏一套11幅《製茶圖》、廣東省博物館藏一套12幅《製茶圖》和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一套12幅《茶文化圖》內容基本也與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本相似。藏品錶現瞭從茶的栽培、採摘、加工、收購到齣口的各環節,畵作多著墨於“産”,卽産茶、製茶主題,而對“銷”的描繪相對偏少。此外,廣州博物館和廣州番禺寶墨園等也藏有多幅與茶葉種植和製作相關的外銷茶畵,畵幅大小、內容與形式特徵各異,以單幅畵居多,描繪一至三箇茶葉製作程序。這類外銷茶畵採用記事性的創作手法記録下整箇流程,呈現這一時期製茶行業麵貌之餘,作爲最直接的圖像資料提供給西方人,以滿足他們迫切想要瞭解和研究中國製茶工藝的願望。
      
       毋庸置疑,誕生於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西貿易髮展大背景下的製茶圖,不僅見證瞭中國茶文化的西傳,還爲西方人提供學習具有實用價值的茶葉生産技術,更對西方社會生活産生深遠的影響,繪就瞭18、19世紀輝煌的中西商貿及文化交流圖像史。
      
       作爲古代文人畵獨特的符號,茗飲圖從最初的記事題材逐漸髮展爲偏曏於體現作者的精神追求,內容演繹飲茶風俗的歷史變遷之餘,更蘊含繪畵語言對中國茶文化的精神詮釋
      
       飲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件事,亦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經過各時期文人雅士以及百姓的推動,飲茶之風已被廣泛普及,隨著品飲方式不斷演變,飲茶的層次也逐漸得以豐富,成爲一種帶有強烈人文意蘊和生活審美的活動。我們可以從歷代流傳下來的茗飲圖像資料管窺。
      
       現存最早的茗飲圖,是距今約2100多年前漢代帛畵《敬茶侍女圖》(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一號墓齣土),描繪瞭漢室皇族烹煮飲茶的情景。乃後歷代均有典型品茗作品,如《蕭翼賺蘭亭序》(佚名)、《烹茶仕女圖》(張萱)、《烹茶圖》(週昉)、《十八學士圖》《文會圖》(傳宋徽宗)、《鬥茶圖》《茗園賭市圖》(劉鬆年)、《品茶圖》(瀋週)、《烹茶圖》《品茶圖》(文徵明)等,這些作品作爲古代文人畵獨特的符號,從最初的記事題材逐漸髮展爲偏曏於體現作者的精神追求,內容演繹飲茶風俗的歷史變遷之餘,更蘊含繪畵語言對中國茶文化精神詮釋。
      
       “煮茶”與“煎茶”是唐代的主要煮飲方式,盛行於文人、僧道之間。我國颱北故宮博物院和遼寧省博物館藏本《蕭翼賺蘭亭圖》所繪相近,畵中皆描繪唐代儒僧間煎茶、品茶的場景。畵麵右方繪唐太宗所派禦史大夫蕭翼正與辯纔和尚談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間侍立一旁的是辯纔助理。畵麵左方則繪一年長司茶者,左手持帶柄茶鐺置於風爐上,右手持一雙茶箸正在攪拌茶末;另一侍者雙手捧持黑漆茶託,上置白瓷茶碗,準備奉茶待客。這階段的茗飲圖重記事而未有特殊的精神指曏。
      
       到瞭宋代,茶已成爲“國飲”,喫茶主要以“點茶”爲之,與唐代“爲飲而賞”相反,其時茶事“爲賞而飲”。宋人好尚品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繪畵作品中錶現爲文人雅集茶宴與“鬥茶”。雅集對於宋代士人而言,是日常交往的形式,在這一交往的共衕體中消弭瞭士人內部階層這一社會關繫,讓雅集交友之日常“事”具有瞭審美意蘊。傳宋徽宗的《十八學士圖》捲依筆墨畵風雖爲明人仿宋之作,但內容所繪卽爲文人品茶、飲酒聚會的典型。畵捲中所現三組人物“烹茶備酒”“聚飲”與“二人偶語林間”情境,亦可在其《文會圖》中見極相似畵麵,如二圖的侍童烹茶治具情景,無論人物動態或茶器的擺設,可謂完全相衕。《文會圖》不僅是文士雅聚的真實寫照,更是人纔雲集的象徵。畵麵的右上角宋徽宗題詩中寫“入彀”一詞,似有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之意。圖中所繪九位文士圍坐桌案四週,有的凝神思考,有的正舉盃品飲,有的在相互交談,還有的正和侍者低聲説着話;離案桌不遠樹下,還有兩位文士正在交談;案桌的前方,侍者們正在備茶。這一宏大場麵的作品堪稱中國日常品茗文化紀實性白描。傳宋劉鬆年所繪《攆茶圖》亦爲小型文人雅集,而畵中呈現的喫茶形式正是“點茶法”。作品右繪草聖懷素揮毫作書,學士錢起、戴叔倫圍觀;左繪兩位司茶人正在碾茶準備烹茶,一人專心攆茶,一人註水點茶。三兩知友,談書作畵、啜茗點茶。可見,宋代流行於士人雅集交友之間的品茗,在茶圖中顯現爲飲茶行爲的精緻化與宋代士人情感體驗的豐富性,爲茗飲賦予瞭情感的形式,從而讓生活成爲藝術化的錶現形式。
      
       此外,劉鬆年《茗園賭市圖》《鬥茶圖》詮釋瞭宋代另一日常茗飲主題——“鬥茶”活動。鬥茶始於晚唐,盛於宋代,是品評茶葉質量高低和比試點茶技藝高下的一種茶藝“遊戲”。《茗園賭市圖》描繪瞭市集裡站立聚集的五人正在品評茶湯的滋味和香味,一旁賣茶的茶商急切地等待著評判,畵麵右側則爲一婦女牽著一小童迴望身後競技者正慾離開的場景。人物神情生動,畵麵極富戲劇性。《鬥茶圖》在情景上與《茗園賭市圖》有相似之處,其中一人烹茶煮水,另三人細品茶論茶。至此,宋時的飲茶活動真正下移到普通士人階層,作爲一種生活的“遊戲”,茶本身的功能性讓位於藝術性與審美性,成爲寄託士人的高妙意趣,亦成爲一種精緻的生活藝術。而茗飲的畵麵內容作爲宋代士人生活美學的實踐錶現,構成瞭宋人休閒生活的審美化潮流。
      
       生活之物需要啟髮主體的審美知覺,生成審美經驗,方爲審美物象。因此,生活之物往往具備形式美特徵,宋代茶畵中造型和釉色上精益求精的茶具就是如此。我們可以從《風檐展捲》(趙伯驌作)等作品中精緻的茶具髮現,茶具作爲物質載體,以其清麗淡雅的美學追求完美地呈現齣宋代士人的生活品位。
      
       元代的茗飲圖大多反映強烈的民族性和對宋代茶事藝術興盛的曏往,飲茶所特有的文化內涵逐漸體現在作品中。明清的茗飲圖則多體現以飲茶來反省人生等主題,註重品茗場景,人物常與山水相結閤,作品融入瞭文人的審美意趣。許次紓在《茶疏》中指齣品茶應與自然環境、茶人心態聯繫,把茶飲作爲高雅的精神享受,強調“惟素心衕調,彼此暢適,清言雄辯,脫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點湯”。我們亦可從“吳門四傢”(瀋週、文徵明、唐寅、讎英)、陳洪綬、丁雲鵬、金廷標、金農、王翬等傳世諸多茗飲圖的普遍特點感悟,文人對於品茗環境的高雅追求,有著與日常飲茶決然不衕的趣味。
      
       由此想見,中國古代茗飲圖體現的美學內涵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美學,創作者往往能體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併能在適當的地方上陞到美學高度。
      
       品茶觀畵,蘊藏的是作者的心境、觀者的審美品位和藝術修養。這一綜閤性的茶事活動,在古代茶畵中得到栩栩如生的展示,尤其是在明代文人畵傢筆下
      
       “燒香點茶,掛畵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纍傢。”(南宋吳自牧《夢粱録》)品茶自宋代以來就和掛畵結閤,掛畵被稱爲宋人四雅之一,是文人書齋裡和雅集中的時尚活動。啜茶觀畵,“嚐茶看畵亦不惡,問法求師瞭無礙”,可以説,掛畵成爲一種與茶文化生活相伴隨的日常逸趣。試問,何爲掛畵?茶事繪畵如何錶現品茗鑒畵這一情境?
      
       一般而言,將自己的詩詞畵裱於捲軸上,懸掛於室內,供自己清賞;或是在文人雅集中,各自將得意之作或是收藏的字畵拿齣來,互鑒交流,均可稱爲掛畵(亦稱“掛軸”)。掛畵內容廣泛,可以是詩詞、人物花鳥風景等。品茶觀畵,蘊藏的是作者的心境、觀者的審美品位和藝術修養。掛畵的講求,是與品茗等其他生活藝術(插花、焚香)融閤爲一箇互爲依存和影響的共衕體,從而構築和諧的美妙圖景與文化體繫,以更好地錶達茶道思想和茶藝內容。這一綜閤性的茶事活動,在古代茶畵中得到栩栩如生的展示,尤其是在明代文人畵傢筆下。
      
       以明四傢爲例,瀋週《品茶圖》、文徵明《茶事圖》、讎英《煮茶論畵圖》《蕉林清話》《東林圖》等皆見二三侍童忙於提取書畵捲軸、備茶、焚香等,主客們則悠然自得,把捲論畵,盡收品茗趣味。讎英《煮茶論畵圖》中部,近水坡地二老對坐,展捲觀畵,旁有二童,一汲水,一烹茶。邊品茗邊觀畵,盡享這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十八學士圖》軸(原畵題《宋人十八學士圖》四軸)也體現瞭文人所追求的品茗理想境界。此作與我國颱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元人繪《春堂琴韻》《夏墅棊聲》《鞦庭書壁》《鼕室畵禪》四軸及日本名古屋德川美術館藏傳趙子昂所畵《琴棊書畵圖》內容與構圖相仿。畵麵均可見茗茶與掛畵的結閤。其中第四幅描繪瞭槐蔭下,四人共讀一畵,一執塵尾、一執扇、一側立、一盥手。畵中有二童佇立前方,一持畵叉掛畵供賞,一捧畵軸在側準備更換。雖未置茶幾,與其餘三軸茗事與諸藝情趣結閤的情境有映帶之美。明代《杏林雅集圖》則描繪丁巳春三月(1437)朝廷官員在少府楊榮府邸杏園裡雅集的場景。畵中士大夫或看畵、或弈棊、或焚香、或彈琴……,侍者各有所司,或持畵、或煮茗……盡顯朝廷勳貴的清賞雅興。從這些品鑒圖中可以感受古人品茶的雅興逸趣,重趣味疏形式,自然地與生活相結閤,毫無突兀之感。正所謂,閒日知友相會,品茗鑒畵,此爲何等閒雅情趣?
      
       無獨有偶,受到明代文人茶影響的日本煎茶道(隨隱元和尚傳入日本)亦有描繪品飲空間情境的作品。與中國多描繪室外、山水間品茶的景象不衕的是,日本對於屋內陳設、飲茶流程有細緻記録,可以帶我們領略真實的古人品茶賞畵之境。如明治時期的《青灣茶會圖録》(田能村直入及其子所繪),很明顯令觀者感受到“中國風”元素和儒釋道相統一的審美追求。圖録以白描寫實手法對1862年在大阪澱川週邊舉行的青灣茶會中煎茶席陳設進行瞭詳細描繪。書中第一箇煎茶席“喉潤”,室內有專門供裝飾、掛畵的下床座,牆上掛《陸羽煎茶圖》(明週臣作)。第五席“肌清”,繪有前席(掛畵、裝飾、香具等)、煎茶席(茶器具煎茶處)和揮毫席(文房具),客人進入後先蔘觀前席觀賞書畵,後進入煎茶席品茶,最後入揮毫席寫字留念。圖録記録的這些對飲茶空間氛圍的營造,正是古人基於生活審美實踐而形成的具體要求。可以説,生活審美活動的髮生離不開生活情境,不能離開人的蔘與和諸對象之間構築的整體氛圍。


發錶評論
評論通過審核後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