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之父甘以敬

2019-02-18 10:48:00
老張傢
原創
7850

豫南的信陽是一座有著數韆年種茶歷史的緑色茶城,其種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時候就是國傢貢茶的産地之一,茶葉品質優良,被茶聖陸羽所稱道。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邑人甘以敬與王子漠、彭清閣等人商量種茶,招股集資,在震雷山成立“元貞茶社”,在歷史上的老茶區震雷山北麓墾荒30餘畝,種茶樹3萬多窩,這是近代信陽歷史上的第一箇茶社。1910年甘以敬又邀陳玉軒、王選青、陳相延等人在駱駝店商討辦茶社事宜,在車雲山組建“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著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製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製。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箇,雙手各持1把,挑著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學習製茶技術,炒製齣的茶湯色碧緑,香氣清高。這就是 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在茶社相繼成立,境內茶業透齣一片生機之時,傳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將於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消息。甘以敬與信陽茶人陳善衕(字雨人)在當時的緝私拿統領蔡竹賢的支持下,到各茶社串聯,併搜集到瞭境內著名的車雲茶、貢針、白毫、雀舌等11種茶樣,每種約選3斤,用瓶裝交信陽地方道署衙門實業廳所屬的商會,轉交省齣口協會。1915年2月,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由車雲山採製的信陽毛尖以其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獨樹一幟,穫得普遍贊賞。據《信陽工商歷史特産資料》記載:“1915年信陽毛尖經該會評判結果,頒給世界茶葉金質獎狀與獎章”。當時的車雲毛尖雖色澤鮮嫩,白毫遍佈,香高味濃,但茶條尚不夠細直。

1924年,吳傢店鎮人吳彥遠到茶社當僱工專門炒製茶葉,改“握把”炒爲“散把”炒,改不抓條爲“抓條、甩條”等,全新的工藝使得茶條細園緊直,鋒苗顯露,外形更加美觀,更令人喜愛,這也爲“信陽毛尖”的獨特製作工藝定瞭型。隨著信陽毛尖聲譽鵲起,茶葉生産日盛,茶園逐漸擴大,誕生於清末民初的八大茶社,廣種茶樹41萬窩,近400畝。一些茶社在信陽城內建立茶莊,專門銷售本山齣産的茶葉。在信陽毛尖之父甘以敬的帶領下,信陽民間開始廣泛開山種茶,茶葉生産進入興盛階段,舊縣誌主編陳善衕對此曾評説“將來成績可立而待也”。

發錶評論
評論通過審核後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