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茶社,見證信陽茶的鼎盛時期

2019-06-05 06:50:00
豫茶界
原創
11163
摘要:八大茶社的創建,爲古老的信陽茶區寫下瞭不尋常的一頁,爲信陽茶葉生産髮展奠定瞭良好基礎。他們的過去和現在是怎樣的情況呢?

信陽種茶始於東週,距今已有二韆多年的歷史。唐時茶葉被列爲貢品,進獻朝廷。宋時蘇東坡贊曰:“淮南茶,信陽第一。”明末,因茶稅過重,又遭匪劫,遂砍伐殆盡。但在茶農辛勤培育下,終於能代代相傳下來,併不斷改進栽培、採製技術。晚清以來,茶業複蘇,風格獨特的“ 信陽毛尖”基本形成,聞名遐邇,成爲全國名茶之一。

清末明初,甘以敬(秀纔)、陳雨人(翰林)、薛溫伯(秀纔)、蔡竹賢、王選青、劉墨香等人提倡開山種茶和墾複老茶園,集股籌資,先後在西、南部山區開荒種茶,相繼建立元貞、宏濟(車雲)、裕申、廣曾、森森(萬壽)、龍潭、廣生、博厚八大茶社。城裡也相繼開辦專營毛尖的茶莊。1913年戴象山首建“祥記茶莊”之後,和記、恆記、車雲等茶莊陸續開辦。本山毛尖,十分暢銷,當時還遠銷開封、南陽、北京、天津等地。1915年,車雲毛尖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穫金獎。解放後,“信陽毛尖”在五十年代就被譽爲全國十大名茶之一。而後多次榮穫省、部和國傢優質名茶獎,産品皆齣自這些老茶社所在地的名山上。


八大茶社的創建,爲古老的信陽茶區寫下瞭不尋常的一頁,爲信陽茶葉生産髮展奠定瞭良好基礎。他們的過去和現在是怎樣的情況呢?現按建社先後順序分彆簡述如下:


元貞茶社


創建於清光緒29年(1903年),在東雙河鄉雷山村震雷山(今屬平橋鎮,下衕——編者註)。震雷山位於城郊浉河南岸,海拔340米。《重修信陽縣誌》(1936年)記載:“山上有二石沼,其水清冽,洋溢無增減。相傳有龍潛於內,人以石投下,則訇然作聲,如雷震然。天將雨卽有浮雲籠罩,故稱‘雷沼噴雲’,爲信陽八景之一。其雙尖形如乳峰,尤爲奇特(又名奶頭山)。


清末邑人於其麓種茶,味甚佳。上有真武廟(雷峰寺),每年三月三日香火甚盛,鹹(豐)、衕(治)年間人修寨避難。”浉河、東雙河依山而過,山青水秀,土質肥沃,雲霧繚繞,空氣濕潤,適宜種茶。故當時甘以敬(李傢寨人,秀纔,熱心興辦實業)與其親鏚王子模(秀纔,商會會長)、彭清閣和劉墨香等人集股籌資在此創建“元貞茶社”。派人到安徽六安、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購買茶子,種茶3萬餘窩(約閤30餘畝),併從六安請來一箇姓餘的茶師指導生産。


數年後産茶500來斤,但由於銷路欠佳,生産茶葉除分送各股東和親友外,其餘積壓在山,生産一時未得髮展。民國時,逐步髮展,茶樹達6萬餘窩(60餘畝),年産茶1600餘斤,年穫利閤銀元650元。後因戰亂不安,茶園荒蕪,解放時,年産茶葉僅200餘斤。


解放後,1954年,主管茶葉生産的省、地農業部門在此投資建立“信陽雷山茶葉試驗場”,省農林廳虎蘭生、信陽地區農業局蔡光雲等茶葉技術榦部親臨勘查,幫助規劃建場。武舒金首任場長,吸收當地茶農週金友、硃道榮等五十餘人,逐年開闢新茶園,興建新廠房,國傢先後調配彭中良、李明義、方培仁、黃道培等近10名茶葉專榦,從事茶葉生産、科研技術指導工作。


至今,茶園髮展到380餘畝,年産茶葉3萬餘斤,産值30多萬元。全場榦部、職工70多人。汽車公路、高壓電線直通場部。白牆紅瓦的生産車間和兩層辦公大樓掩映在一片蔥緑茶園中。時值春天,姑娘們齣沒在園中採茶,談笑風生,茶歌陣陣,好一派茶鄉勝景。


近年來,試驗場不斷開闢,新式茶園實行生産、科研相結閤,茶葉採製技術得到提高,豐産園的畝産達300多斤,生産齣具有傳統特色的毛尖,條細色翠,茸毫滿披,湯緑鮮豔,清香味醇,曾蔘加廣州國際貿易交流會,併有少量齣口國外,深受好評。近十多年來,該場還開展瞭茶樹良種培育工作,本地良種的選育和外地良種的引進試驗,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宏濟茶社(車雲茶社)


創建於清宣統2年(1910年),位於浉河區西部80多裡的董傢河鄉車雲山上,與湖北接壤。山上似盆狀地形,原名“仰天窩”。海拔578米,經常雲霧環山繚繞,形似車輪滾動,光緒32年更名“車雲山”。清乾隆拔貢程悌詩雲:“雲去青山在,雲來青山白。白雲隻在天,常伴山中客。”這裡不但以白雲引人,尤以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適宜種茶,而成爲名山名茶勝地,十分令人曏往。


清光緒時,興隆寺有箇叫償的和尚,在主峰韆佛塔南坡種茶2畝多,茶葉品質甚佳,分送給一些紳士品嚐,很受贊揚。清宣統2年(1910年),甘以敬邀陳義坦、陳玉軒、王選青、陳相庭等50多人集資入股(共二韆多股,萬餘串錢),在此興辦宏濟茶社,於主峰韆佛塔一帶種茶4萬餘窩(40餘畝)。推舉陳玉軒爲社長、王選青爲會計、陳相廷爲經理,曏道署衙門備案,領得執照,派人到湖北鹹寧、安徽六安、浙江杭州西湖等地購買茶種,僱農民上山開荒種茶,併從安徽請吳著順、吳少堂等茶師作指導,生産得以髮展。


民國2年(1913年)試採茶葉,多數股東應邀上山慶賀,陳玉軒社長在茶局(製茶作坊)門口寫一對聯:“茶敬客來茶當酒,雲山人去雲作車。”這年生産茶葉300餘斤,除一部分茶葉分彆送給股東和親友們外,其餘賣給信陽城內“衕盛醬園”銷售。有的股東還把茶葉送往開封、北京、天津等地的親友。從此,車雲毛尖聞名遐爾。


1915年車雲毛尖蔘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賽,穫得金質獎章和獎狀,茶山上人歡山笑,遂將“宏濟茶社”更名爲“車雲茶社”,又開闢新茶園,擴建新茶房,三、四年後茶園達8萬餘窩(80餘畝),茶農10餘戶。車雲毛尖有瞭名氣,十分暢銷,在城內開設“車雲茶莊”,茶葉遠銷到桐柏、南陽、洛陽、許昌、鄭州、開封、漢口、西安、北京、天津等地。是時,車雲毛尖雖鮮嫩色翠,白毫遍佈,香高味濃,但茶條尚欠園緊細直。


1924年,吳傢店鎮人順彥遠到茶社當僱工專門炒茶,改“握把”炒爲“散把”炒,改不抓條爲“抓條、甩條”等重要工藝,使茶條細園緊直,鋒苗顯露,外形美觀,更令人喜愛,爲“信陽毛尖”獨特工藝定瞭型,遠近茶山紛紛前來學習,或被請去傳藝。


隨著毛尖聲譽的鵲起,茶葉生産日盛,茶園逐年擴大,共達10萬餘窩(100餘畝,後劃給湖北一半),年産茶葉3000餘斤,年穫利銀洋1500餘元。但自民國十二、三年後,因連年戰禍,農村經濟衰落,山主亦無力興修,茶園荒蕪,茶樹損壞嚴重。至解放前夕,僅存茶樹3萬餘窩(30餘畝),年産茶葉600多斤。1949年4月1日信陽解放,山主茶園收歸政府管屬,派遊河人夏複興上山領導茶葉生産,銀行給貸款100餘萬元(閤新幣100餘元),修補茶房,添置工具,墾複茶園,時有茶農14戶、35人。


1955年春在人民政府資助下,南灣水庫庫區部分移民搬遷上山種茶,建立“車雲山茶葉生産閤作社”,曹得興、夏複興先後任社長,新闢茶園增到250多畝,茶農50多戶、210多人。他們安居樂業,精心育茶,生産日益髮展。1955年、1957年和1962年,社長三次齣席省勞動模範錶彰會,茶山上人們深受鼓舞。1983年茶山實行聯産承包責任製,茶農種茶積極性更是高漲。


現山上已有120多戶、510多人,擁有茶園700餘畝,年産茶葉3萬斤,年産值30多萬元。茶農生活有瞭很大改善,人均收入500多元,數戶收入上萬元,絶大部分草房已改建或新建成瓦房,1984年修通瞭公路,汽車開到車雲山上。近十年來,車雲山茶香引來瞭五十多隻金“鳳凰”,爲茶鄉建設貢獻青春。昔日程悌白雲詩已太單調,如今已是:車雲山青緑浪湧,白雲縷縷繞山迴;層層梯田依山去,滿坡鬱鬱茶樹肥。茗芽茁壯香撲鼻,姑娘採茶雲中飛;晨霧茫茫擋不住,晚霞相送不忍歸。


車雲山爲茶葉專業村,茶農口糧(年人均420斤)由國傢供應,他們熱愛科學種茶,毛尖質量好,産量高。1978年,黨支部書記席本榮親自動手,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帶頭試種1畝多矮化密植速成高産茶園,第二年投産,第四年畝産毛尖超百斤,第八年畝産高達400餘斤,畝産值4000餘元。比普通茶園提前三年投産,産量、産值提高六、七倍。1983年穫省科技成果三等獎。現在這種茶園已髮展到百餘畝。


“高山齣好茶”。車雲山山高多霧,光照弱,空氣濕潤,茶芽肥壯,粗纖維少,有效物質積纍豐富,香高味濃耐泡(可衝泡4-5道仍可口)。山高空氣新鮮,水純潔淨,茶湯翠緑清澈,內質好,飲後迴味甘甜。解放前,老北京茶客就酷愛車雲毛尖。五十年代,蘇聯、波蘭、捷剋期洛伐剋等國,通過他們的駐華使館,曏車雲山求取毛尖,併寄來其本國畵報作交流。1952年、1988年兩次爲中央選送毛尖40餘斤,茶葉之美,深受好評。


裕申茶社


建於清宣統3年(1911年),在浉河區南部柳林鄉甘傢衝村小孫傢衝,爲淺山區,緊貼京廣鐵路,交通方便,土質肥沃。此時深感種茶有望的甘以敬,又召集12人爲股東,在此建社種茶3萬餘窩(30餘畝),數年後年産茶500餘斤。而後茶園逐年擴大,影響瞭整箇甘傢衝農民紛紛開山種茶。日寇侵佔信陽後,茶社大片茶園荒蕪,隻有群衆零星小片茶園還在生産。日軍投降後,國民黨軍隊抓丁拉夫,土匪齣沒,人民遭殃,生産衰落。至解放前夕,全村茶園僅剩280餘畝。


解放後,人民政府號召大力恢複和髮展茶葉生産。素有種茶習慣的甘傢衝人民,積極響應,東樓老茶農甘子安率先帶頭採集茶籽,年年擴種新茶園,於是甘傢大衝的山山嶺嶺到處是茶園,目前已達韆餘畝,年産茶葉6萬集裝箱斤,成爲全縣産茶最多的一箇村。老灣、菱角塘、新灣、硃灣、旂桿、翟灣、東樓、竹林八箇村民組,茶葉收入均佔總收入的40%以上。1963年開始定爲經濟作爲隊,全村22箇村民組,440多戶人傢,2500多人,大小山衝近百條,方圓數十裡,衝邊良田1400多畝,山上茶園、竹園、林木併茂,村辦一箇白石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春風,把甘這衝吹得一片歡騰,農業、茶業都實行聯産承包到戶,農、茶、副多業併舉,總收入百萬餘元。舊時人們皆稱甘衝是榦(貧睏)衝,而今纔是真正的甘(甜)衝。公路修到衝裡頭,甘傢祠堂早已辦起小學校。傢傢戶戶電類照明,100多部電視機進瞭茶傢。這裡是南山毛尖的窗口,茶季比西山早來10多天,“清明”過後不久,甘衝毛尖就搶先在市場上展露嬌姿。


廣益茶社


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座落在東雙河鄉震雷山麓觀音堂勝泉寺。此地風景宜人,先人在此修寺,乾隆時重修。寺前清泉自石縫溢齣,水質甘甜,大旱不竭,可灌溉田園,故得名勝泉,亦作聖泉。如此環境,當爲種茶良場。此時有餘子蕓、僧廉泉等26人集股籌資建茶社,種茶6萬餘窩(60餘畝),後年産茶1000餘斤。至多時茶園達7萬窩(70餘畝),産茶2000斤,年穫利銀洋700元。多少年來,由於戰亂匪劫,生産不振。至解放前夕,茶園多已荒蕪。解放後,逐年墾複老茶園,四鄰群衆不斷擴種新茶,現茶園400多畝,年産茶葉1萬餘斤。


萬壽茶社


初名“森森茶社”,建於民國2年(1913年),位於浉河區南部譚傢河鄉萬壽山。時由王子漠、僧空塵等32名股東集資種茶4萬餘窩(40餘畝)。後來各茶社均實行“標包製”,1929年李逢春承包瞭該社茶園,定期七年。茶葉採製季節,人員共達16人,兩套炒茶鍋,1人司火,8箇炒工,2箇烘茶工,固定專人做飯、管帳、管理事務及監山(監督、指揮生産)。除經理和監山人未規定具體工資外,其餘14人每年工資總額約250元銀洋,另外生産管理費用及臨時工開支約100元左右,加上監山人工資及生産工具等各項開支,全年約400元。年産茶800多斤,可賣700多元,承包人(經理)可淨得300元左右。李逢春自己無茶莊,茶葉生産開支,皆從幾傢大茶店予支數百元,茶葉下來後均交給茶店銷售,規定每斤茶鬚便宜1角錢作爲利息。新茶下來,首先鬚經主管部門和茶社股東分彆贈送一點優質毛尖。如縣勸業年1斤,省實業廳2斤,北京中央政府3斤,每箇股東1至3兩不等,剩餘全部交售給茶莊。茶莊零售價高齣收購價1至2倍。當時毛尖每斤銀元一塊四、五,零售3元2角,最高時達四元八。茶莊老闆穫利甚高,承包茶山的經理穫利亦大。李適春承包瞭八年,準備繼續承包下去因日軍侵佔信陽而終止。


萬壽茶社,興盛時期茶樹達9萬餘窩,年産茶達2500多斤,穫利760多銀元。因戰亂失管,後來茶園荒蕪。解放後,多爲南灣水庫保護林區,五十年代曾一度設萬壽林、牧綜閤場,而後漸以林爲主,間有部分小片茶園。


龍潭茶社


建於民國4年(1915年),座落在浉河區西南80多裡的浉河港鄉深山處——黑龍潭天心寨。沿董峰寺、城門溝步步高陞,山間有一深潭,名黑龍潭。山頂有一寨,名天心寨,爲清鹹豐、衕治年間郭桂林(青石橋人)所建,如今殘牆尚存。


東有高山(擂鼓颱)聳立,海拔768米;西有毛人山,海拔847米,前後深溝相隔。常年雲霧瀰漫,土質肥沃,爲種茶良地。是時李有蕓、強石生、易宣山等12股東籌資在此建社種茶4萬餘窩(40餘畝),盛時達10萬餘窩,年産茶3000餘斤,穫利1600銀元。自日軍侵佔信陽後至解放前,戰禍匪劫不斷,人民不安,茶事無人問津,茶園荒蕪。解放初期僅有週宇賢一傢三口(舊山主僱用的看山人)在此經營着10多畝衰老茶園,年産茶170餘斤。


1955年春,在人民政府全力資助下,南灣水庫庫區有34戶、132人遷移到此,建立“黑龍潭茶社”,茶葉技術榦部黃執優、虎蘭生駐山指導,規劃開荒種茶140餘畝。新茶投産前,政府給移民每人每年50元爲期五年的生活補助費,茶農安心務農。而後生産逐年髮展,現山上有茶農70戶、300餘人,新老茶園共400畝,年産茶葉1.3萬多斤。茶農口糧國傢供應。另有竹園400多畝,茶、竹年收入達30萬元左右。1984年修通瞭公路,買瞭一輛卡車。1987年架起瞭高壓電線,生活照明和生産都用上瞭電。


黑龍潭茶社,山秀水清,常年雲霧瀰漫,土質肥沃,是“信陽毛尖”名茶重要産地之一。茶農熱愛種茶,歷來重視“信陽毛尖”傳統工藝技術,採摘細嫩,炒製精心。本山毛尖特點;外形美觀,細元挺秀,翠緑光潤,白毫遍佈。茶湯清澈,清香高雅,滋味鮮爽,常飲不厭。每到茶季,人車上山購茶者絡繹不絶。茶葉多次穫部、省、地、縣優質獎。1985年,“信陽毛尖”榮穫國傢銀質獎,是以該山爲主提供的樣品。1988年又穫省“星火盃”金質獎。


廣生茶社


建於民國4年(1915年),位於浉河區西部六十餘裡的董傢河鄉深山裡,與湖北接壤。這裡三峰鼎峙,形似筆架,名三角山,又名筆架山、仙山。主峰高聳入雲,海拔800米,旭日朝霞,五色掩映,名觀霞峰。東南一峰,一危石突齣,形如鷹嘴,得名鷹嘴名。西北一峰,高入雲錶,望如颱鼎,名掛雲峰。巍巍三峰雄姿,終年雲霧烘託,朝輝晚霞,風光迷人。古有“遠觀楚豫天地小,近看浉淮眼底寬”之詩句,明嘉靖35年(1556年)在此建鷹寺,又名仙寺。清末,在此山齣土一古鐘,上刻“仙山寺”,可見早爲名勝之地,有“武陵盛景”之稱。楊子述、蔡玉山等29人集股籌資於山坳開荒種茶10萬餘窩(100餘畝),盛時産茶3000餘斤。毛尖主銷信陽、南陽、開封等地,縣城唐記、怡記兩茶莊專營此山毛尖。


1919年,該社首行“標包製”,股東會推選熱心種茶的張玉生爲經理,僱用何運堂承包經營,與社長訂立閤衕,法院備案。茶園管理、茶葉採製、提成等均有具體規定。股東會還推選“監山”人,監督閤衕執行情況。如閤衕規定:頭茶(春茶)、二茶(夏茶)不超過45天,“夏至”後七天必鬚停採,以利養樹。每年按生産情況,給各股東送一定數量茶葉,其餘自行處理,自負盈虧。故能認真管理茶園和精心採製茶葉,提高技術,精打細祘,降低成本。


1955年春,衕其他茶社一樣從南灣水庫庫區遷移來40多戶、180餘人,建立新型茶社,在東山坡新闢茶園180餘畝,西山坡原有75畝衰老茶園也進行瞭改造。又加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茶葉質量好,爲名茶“信陽毛尖”主要産地之一。目前,茶園髮展到320多畝,茶農65戶、310多人,年産茶葉萬斤,産值10萬餘元。茶農用上瞭電燈,生活得到改善。1982年修通瞭公路,傢傢都有自行車,時新生活用品較爲齊全。


博厚茶社


建於民國8年(1919年),位於浉河區西部五十多裡遠的董傢河鄉白馬山。由張玉生、週天錫等人集股籌資,開荒種茶3萬餘窩(30餘畝),後髮展到5萬餘窩(50餘畝),産茶1500餘斤,穫利銀洋600餘元。數十年風風雨雨,茶葉生産不太景氣。據解放初縣政府《調查資料》記載:“博厚山,初有5萬餘窩茶樹,因連年無力興修,現僅有好茶6韆窩,二等茶樹1萬4韆餘窩,往年産量達1500斤,現年産量隻有400斤,茶園已荒蕪。”


五十年代以來,人民政府號召大力恢複和髮展茶葉生産,白馬山村人民邊墾複老茶園,邊開闢新茶園,村裡辦瞭茶場,有茶園60多畝。1983年承包給一傢,每年上交給村40斤茶葉,近年各村民組都在積極擴種新茶園,,現全村茶園500餘畝。


白馬山,海拔636米,與三角山相鄰,東嶺昂起似馬首,其下石缸二口,石柱一雙,相傳以爲繫馬飼馬之用。西嶺低如馬尾,中嶺平坦似腰,形象駿馬一匹,得名白馬山。南灣水庫上遊支流西河彎彎麴麴流經山下,兩岸叢山峭壁,河水清澈,猶如武夷九麴溪,還有公路經此而達雲霧茶社。如此秀麗山河,孕育毛尖香茶,當有名氣!

八大茶社之外,還有: 和記茶社(集雲茶社)


八大茶社的興建,促進信陽茶業一度由衰轉興。1919年後,地主、商人、寺廟和尚以及八大茶社中的股東等,都紛紛齣來興辦茶社,山西、南山幾乎山山嶺嶺都在開荒種茶。1925年,城裡“和記茶莊”老闆許靖軒,從湖南購迴茶籽,在縣西部80多裡路遠的董傢河深山區五棵樹開荒種茶25畝,蓋起茶局,創建和記茶社。僱用瀋明富(時年十八𡻕上山,直到1983年病故,76𡻕)看管茶山。至解放,有3戶人傢,茶園髮展到52.5畝,的瞳茶韆餘斤。1955年春,與車雲山茶社衕時從南灣水庫庫區(馮傢莊)移民戶、87人,到此山建立新茶社,開闢新茶園210畝。此山海拔600餘米,雲霧常集,更名“集雲茶社”。


當時山間有農田110畝,1962年劃歸農業隊,僅留山上8畝,成爲茶葉專業隊(村)。現有茶農40戶、190多人,茶園300多畝,年産茶1.4萬多斤,産值15萬元,人均700元。則於種茶緻富,人稱集雲山是“集銀山”。


近十年來,外麵慕富上山成親的姑娘達20多人。1979年,他們自己動手修公路6裡,與山下公路接通,汽車開到茶山上。昔日草房茅捨,如今寬敞瓦屋,傢傢電燈照明,戶戶有存款。六十多𡻕老支書王存忠,長期帶領茶農艱苦奮鬥,山鄉巨變,多次榮穫省、地、縣茶葉高産、優質、多貢獻先進單位稱號。1978至1980年,在農業、科委、供銷等部門萬餘元資金支持下,有技術人員黃執優、付勇祥、陳道寬與茶農陶子謀共衕研製成功信陽毛尖炒茶機,機製毛尖品質與傳統手工炒製相似,工效提高十二倍,榮穫省重大科技成果四等獎。

發錶評論
評論通過審核後顯示。